功架的學習,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我們要學好太極拳,就得從功架做起。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楊式太極拳中的“低功架”,希望對大家關于“功架”的學習有所幫助,在實踐中也能得到運用。
功架,屬于太極拳當中的基本功,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有所突破。
太極拳源于武術,就象一棵大樹扎根于中華武術的沃土之上,而傳統(tǒng)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武術的根,太極拳理論是大樹成長的營養(yǎng),基本練習技法就是養(yǎng)育大樹的土壤。
不丟棄傳統(tǒng),不偏離拳理,注重基本技法的傳承,這棵大樹才能枝繁葉茂,才能開花結果。
所以,一定要注意按照規(guī)矩來學拳,不能走旁門左道。
近年來我們將學習重點放在了以傳統(tǒng)為根本上,堅持練習基本功,從基礎的基本技法入手,抓中間帶兩頭(貫徹腰為主宰帶動上、下肢),身體放松。
練習太極拳時架勢有高有低,練拳時應該選取什么功架?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初學太極拳往往認為低架子就是功夫好,高架子就是沒什么功夫,是在站著打拳。
他們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沒能夠看清架子的實質。
其實功夫的高低和練拳時功架的高低是不能簡單以正比或反比而論。老輩人的說法,練拳的功架分低、中、高架,各有所長,各有所取。
每一個練拳階段的目標不同,所取功架的高低也就不同。
尤其是練習傳統(tǒng)太極拳,對此要有明明白白的認識,以便明明白白的練拳。
低功架練形
低功架練拳,練習強度大,體能消耗大,是對下盤功夫的強化訓練。
如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加大;下肢的支撐力加強;有利于鍛煉腰胯的柔韌性。練拳時架式較低,有利于重心下移和穩(wěn)固下盤。在低功架練習下盤的同時還要注意拳式套路的規(guī)格標準、行拳的方向變化,在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上打下扎實的基礎。
這是學規(guī)矩練功夫的階段。取低功架練習太極拳,練的是抻筋拔骨、大開大合,練的是肌肉、骨骼和外形上的東西。
低功架由于步子偏大、架式偏低,此時的行拳走架,多以本力支撐自己的身體。
前后步距和左右步寬拉開后,尾閭與腳跟前后不能中正,兩胯根合不住,不易發(fā)出渾身的整勁。由于用本力控制自己身體的移動,虛實的變化難以圓活處理,常帶重心移動不流暢,很難達到行拳時的綿綿不斷。
低功架練拳腿部負擔太重,尤其是對膝關節(jié)容易造成傷害,還會由于胯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不易松開而內氣不易下沉。
低功架練太極拳,在做馬步和弓步時,大腿和小腿之間的夾角較小,此時要注意這個夾角好不小于90度,以免形成M襠。
弓步時還要注意前膝不可弓過腳尖,后腳外緣不可向上掀起;后坐時,臀部不可向外凸出,上身不可前傾。
有人認為練低功架“人體重心降低了,穩(wěn)定性就強。”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在增強穩(wěn)定性的同時必然丟失了靈活性。
由于低功架練拳“出功夫”,不少行內人士仍然采用低功架練習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