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大架太極拳的起源和發(fā)展
楊祿禪
楊祿禪首創(chuàng)楊式太極拳楊祿禪,名福魁(1799~?),河北省永年縣人。
約10歲到河南溫縣陳家溝從陳長興 學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教拳。
后到北京教拳,任旗營武術教師。所傳拳術“風格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松”、“沉”為旨。歷經(jīng)祖孫三代人努力,在陳長興所傳太極拳基礎上,經(jīng)過刪減、增補,演化為現(xiàn)在流傳的楊式太極拳 。
楊健侯
楊健侯改楊式太極拳老架為中架楊鑒,字健侯(1839~1917),楊祿禪之三子。自幼從父楊祿禪習太極拳 ,終日苦練,終成大器。他的劍術剛?cè)岵?,對刀、槍等器械都很精通?/p>
由于性格溫和內(nèi)向,從學者甚多。為適應部分練習 者的需求,他將楊祿禪所傳的老架改為中架,在太極拳發(fā)展和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楊澄甫
楊澄甫定型楊式大架太極拳楊兆清,字澄甫(1883~1936),楊健侯之子。幼承家學,勤奮鉆研,寒暑苦 練,功夫日深。隨著火器的出現(xiàn),太極拳在醫(yī)療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擊方面的作用更為人們所重視。
楊澄甫將太極拳在 其父健侯修訂的中架的基礎上,再行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太極拳大架,即流傳至今的楊式太極拳。其拳架特點是:架勢舒展 簡潔,動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輕靈灑脫。
架勢有高、中、低之分,適合各種人練習,套路易學易練,便于推廣傳播,受 到社會普遍歡迎,有利于促進太極拳的普及,楊澄甫也因此被譽為楊式太極拳承前啟后的大家。
為了使太極拳術發(fā)揚光大, 楊澄甫寫了《太極拳術》及《太極拳體用全書》,闡述太極拳精華,為后學者留下了寶貴的武學經(jīng)典。
楊澄甫的長子楊振銘(1910~1985),得父真?zhèn)?,是楊氏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他的架式酷似楊澄甫,推手猶見功夫。
1949年定居香港,設館授拳,并將楊澄甫生前著作再版,將太極拳推廣到港、澳、臺及東南亞各國,使之流傳世界各地。
楊澄甫的次子楊振基、三子楊振鐸等楊氏后裔和近親傅仲文、趙斌等以及楊澄甫的徒弟和學生們,很好地繼承了楊式太極拳,并大力推廣楊澄甫生前定型的楊式大架太極拳。
有的堅持十多年義務辦班教拳,使楊式太極拳從楊氏門戶走向普及, 在國內(nèi)外廣為傳播做出了很大貢獻。
楊式大架太極拳的推廣普及
從五十年代開始,國家體委等部門為推廣太極拳,使之成為群眾性的健身運 動,組織創(chuàng)編了以楊式大架太極拳為基礎的24式太極拳。
1957年又出版了目的在于為學習楊式大架太極拳提供規(guī)范教材的 《太極拳運動》一書。
中國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協(xié)會也相繼編制了太極拳、太極劍等的競賽套路、競賽規(guī)則,為推廣太極拳運動做了許多工作,使太極拳在全國乃至世界得到了極大的推廣。
由于楊式大架太極拳動作舒展優(yōu)美,易學、易練,健 身功效突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已經(jīng)成為學練人數(shù)多的一種太極拳。
當前太極拳運動面臨的問題近五十年,楊式太極拳發(fā)展快。但是,在快速的普及推廣中,突出了楊式 太極拳的易學、易練,傳播著粗略的拳架形式,而很少強調(diào)要領及用意運氣,使得真正的楊式太極拳被淡忘。
出現(xiàn)了大量的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的現(xiàn)象。為此,當前太極拳運動面臨著從普及到提高的階段,太極拳愛好者練拳不能總停留在形 似上,要強調(diào)用意運氣,逐步做到形神俱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太極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