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武術便有實戰(zhàn)功能,在練習中,如何掌握太極拳的動態(tài)呢?太極拳教程有詳細的講解,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機能,改變易生病體質,下面隨著太極拳教學練習一下吧!
如何掌握太極拳動態(tài)穩(wěn)
什么是動態(tài)穩(wěn)呢?簡單的說就是太極拳動作過程中,不論何時何式,也不論是單腿還是雙腿,架式的高低,始終把重心控制好,在穩(wěn)態(tài)中行拳。
可見動態(tài)的穩(wěn)要求更高,也更難把控、更難表現(xiàn)。在這里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練拳時出現(xiàn)諸如僵硬、晃動、搖擺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不能很好的穩(wěn)控住重心、不能在穩(wěn)住重心的前提下把控動態(tài)的準確表現(xiàn)才導致的。
太極拳是動態(tài)的運動,太極拳的運動是要求在沉穩(wěn)中進行的。怎樣的表現(xiàn)才是符合太極拳要求的穩(wěn)健的動呢?我們先來簡單說說太極拳的動。打太極拳,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叫做“一動無有不動”。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練拳的時候,一旦動起來,在體內(nèi)體外、上下、四肢百骸都能夠動起來。
所以,把“一動無有不動”理解成“一動無有不能動”“一動無有不會動”似乎更加明白和貼切。
只不過也不能把“一動無有不動”簡單地理解成“一動俱動,一動就一起都在那里動”,或“一停俱停,一停就全部都停下來”。
這樣的想法和理解難免偏頗,因為太極拳的動是有嚴格的層次要求的,那里先動、那兒后動都有時間和秩序的講究,同時還有動作幅度與大小的區(qū)別。
太極拳運動特點是一動無不動,動者絕不是上也動,下也動,而是周身都在運動。
正確的運動方法,應是先要將全身上下內(nèi)內(nèi)外外都放松,使周身內(nèi)外做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著腰身脊梁即中樞脊柱緩緩行動,使意念氣血的運行帶動四肢胳膊腿腳運動,作出如江河之水勢整個的動蕩的樣子。
要絲毫的不自動,不零亂動,不局部動,不多動,不妄動,不冒失動,或不動,凡是無原則的快慢不勻的動,都要及時加以糾正。
太極拳松的作用
松的作用,是使自己的身體各部分橫紋肌,能夠與意識一致,完全聽命于意識,在對待來攻擊的力量時才能迅速地分解之。
慢的作用,是為掌握姿勢正確,亦為深入鍛煉運動系統(tǒng)的各部分內(nèi)部組織,使關節(jié)、肌、腱能以微小的活動霎時轉換方向與集中力量。太極拳家說“練得慢,用得快”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有科學根據(jù)的。松與慢相合,柔在其中了,所以文里不專談柔字。圓的作用是練整體活動的安穩(wěn)靈活。太極拳的圓,不僅是外形的圓,而且是外部與內(nèi)部一致的圓。
這就是形式要圓,氣機也要圓,是全身整個的渾圓活動中,包涵著身體各部分與整個渾圓圈相應的許多復雜的小圓圈。有如一個大圓球包含著一連串小圓珠,一時俱在流轉。這才是太極拳的圓。
外力一碰上,它就能在接觸之傾,將來力甩開。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這話能夠精確地說出太極拳圓動作的技擊作用。
其練法是在松和慢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起來的。后說到和的動作。和是前三種動作熟練到意氣融洽的階段,但造詣還是大有差別的。
譬如達到《十三勢歌》中所說的“滿身輕利頂頭懸”是一種境界,達到《莊子·養(yǎng)生主》所說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又是一種境界了??傊M入于和便將步步凈化,愈來愈精純,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四個動作準則,這是很重要的,比較重視的是松與慢,因為這樣可以增加技擊的緊湊與靈活。
只有把四個動作準則做好,才能使十項姿勢生動起來。不論為養(yǎng)生,還是為技擊,如果要深采力取,都要以嚴格地遵守姿勢的規(guī)矩與動作的準則為基礎工夫,而后進到渾化的。
有些人只從形式上看太極拳,并未悉心研究,即下斷語,說太極拳只有養(yǎng)生作用,沒有技擊作用,這是沒有了解太極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