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整體運動技法,要求外三合、內三合、內外六合。內三合為意、氣、力合。
意,指人的思維活動;力,指人運動產生的力量。在這里,氣是靈魂,氣與意合、氣與力合的“氣合之技”,是其重要核心技術之一。
對于太極拳的氣的四種理解方法
1、關于氣、發(fā)力、氣感
古代哲學早就認識到“氣”是構成世界的基礎物質,并由此派生出很多相關氣的概念,如:自然界之清氣,經人肺功能吸人體內;水谷之精氣,經人消化功能轉換成生命運動維系的營養(yǎng)。
人體的氣血之氣,泛指體質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運動能力等。形意拳的許多拳論中有關于“氣”的描繪氣血充盈則精神健旺,氣血虧損則精神萎靡。
故內家拳之根本是內氣。而丹田是內氣之府,練拳者必先培養(yǎng)氣血緊于丹田,丹田氣足,然后引之內達于臟腑,油然見于面而為神,發(fā)于四肢而為力。”
闡明了“氣”是人體生物場中的一種能量流,是生命現(xiàn)象的根源。
“氣”是人的體能,源儲于丹田,經達于臟腑,終出于四肢,又含有補氣、聚氣、運氣、氣貫四梢之意。
2、氣沉丹田
古人認為丹田是內氣之府,練拳者必先培養(yǎng)內氣聚于丹田。而人的腹腔充滿了器官組織,沒有所謂氣的通道和存儲空間,因此這里說的現(xiàn)象其實并不是“氣沉于腹”。
我們知道,人的肺呼量同腹部狀態(tài)相關,吸氣時胸腔擴容而腹腔縮容,呼氣時則反之。發(fā)力呼氣時,腹部為配合胸腔壓縮減容必然是組織擠壓下墜而肚皮努力膨鼓。
其次,腹腔組織擠壓下墜造成重心下移,使形態(tài)呈更加沉穩(wěn);第三,由于尾閭緊鄰腹腔下,尾閭動和脊動以及丹田狀態(tài)是三位一體的關系,相互協(xié)作,相互依存。
如當尾閭下翻發(fā)力時,腹腔必沉實,脊柱必呈向后弓狀。身體健壯或經鍛煉,使腹肌、腰強壯有力,腹部協(xié)調動能力加大,此即所謂丹田氣足。
3、關于氣貫四梢
傳統(tǒng)的形意拳術理論中的四梢,分別指頭發(fā)(血梢)、指甲(筋梢)、舌頭(肉梢)、牙齒(骨梢)。在我們發(fā)力時這四個梢均在起作用,有四肢百骸皆動之意。
為使發(fā)力時動作行為要求更為明確,筆者認為還應有“意梢”和“力(勁)梢”的說法。意梢為眼睛,“心為元帥眼為先行”,“眼要毒”,發(fā)力時眼睛要充滿殺意。
力梢即動能輸出點位,即廣義上的拳。氣貫力梢包涵的內容:一方面是力梢怎樣承接好傳到的體動能量流;另一方面是力梢怎樣完成動能從我一方至對方身上的有效的傳遞。
力梢何時挺、放速,選好打點、意念深遠的佳形式組合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說“氣貫四梢”,不如說“氣貫力梢”更為簡明扼要。
若從氣是體感及體動產生勁力的角度概括,將“氣貫力梢”稱作“勁貫力梢”更為科學,更便于理解。
4、什么是氣之合
氣是意與力之間聯(lián)接的扭帶。力中帶有意和氣之后則變?yōu)樗^的勁。體感是體神經對大腦的反饋。
是神經對肢體行為方式、時間、遞次順序、路徑、目的等綜合的反應。武術所修煉和追求的是人體在自身安妥的前提下,使功力如何達到大,蓄發(fā)力如何更有效。
習拳過程是刺激神經、神經功能挖掘、神經聯(lián)系渠道的喚醒和再造過程。
氣之合,就是通過拳術練習使動能流動的體感得到強化,使運動過程的神經反應更加明晰,在意和力、軀干和四肢間建立起一個通道,實現(xiàn)內外六合,完成所謂的氣聚丹田又貫于四梢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