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身體情況是不同的。有身強的,有體弱的,有的體重很大,有的人很輕,有的人“本力”很大,而有的人(即使體重較大)卻沒什么勁兒。
而在原始的搏擊之中,人們是沒有機會選擇對手的,不論對手身強體壯還是瘦小靈活,都沒有辦法回避。
因而在人們研究發(fā)展武術(shù)的過程中,前輩們找到了大可能減少原始本能的直接對抗,不依靠人生來的素質(zhì)決定勝負(fù)的新的方法,即“無力打有力,手慢打手快”。
也就是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使產(chǎn)生了一些不同于原始本能的素質(zhì),而憑借這些,我們可以去設(shè)法取勝力量速度超過我們的對手。
首先,從力量上看,對手的體重和本力可能遠遠超過我,在實戰(zhàn)中,如何來克服這種差距呢?
我在這里只能用一些簡單的物理學(xué)機械原理和一些幾何知識做以分析,對于現(xiàn)代科學(xué)語言尚無法解釋的內(nèi)容(我也曾經(jīng)以熱力學(xué)廣義熵公式以及能量守恒定理做過分析,但尚不全面),就不做更多的分析。
太極拳打手的三大原理
1、 杠桿原理
也稱作轉(zhuǎn)動力矩原理。構(gòu)成力矩的因素有力與力臂兩個部分,力矩一定的情況下,這兩部分的大小關(guān)系是相反的。
換句話說,當(dāng)力矩一定的時候,力臂越長,所需的力越小;反過來,力臂越短,所需的力就越大。
在實戰(zhàn)中,對手攻擊過來的時候,他的力就已經(jīng)定了,所以問題的關(guān)鍵就是我們?nèi)绾吻‘?dāng)?shù)倪x擇支點。
使我獲得較長的力臂的同時,使對手獲得盡可能短的力臂,從而使他的作用力效果減少到低,而我則可以用很小的力就能夠獲得一個平衡或者超越對方的力矩獲得一個使其翻轉(zhuǎn)的力偶,達到制勝的目的。
通常在實際推手中,我們往往把接觸點作為轉(zhuǎn)動力矩的支點。
這樣,在推手中,只繞接觸點做很小的旋轉(zhuǎn),盡量的控制對手來力的方向大可能的通過接觸點,就可以使對方的作用力效果減少到小,而則可以通過腰的轉(zhuǎn)動以很小的力獲得較大的力矩,從而取勝。
2、 輪軸原理
即用我的圈進對方圈的道理。對于輪軸力矩,如果以腰脊作為輪軸軸心,半徑越大就越省力。
所以我的圈更大,我就獲得了更長的半徑,就可以用更小的力獲勝。這里所說的圈是以腰脊為中心的橫向的圈,而不是指動作上的,而實際上往往為了獲得這個圈更大的效果,肢體動作上的圈越小或者接近于無圈。
3、 分力與合力原理
這點從平行四邊形法則可以清楚得看出。不管對方來力多么大,我只要用很小的力就可以使它改變方向,減少對方的作用力效果。
當(dāng)然,如果我以單一方向的力來改變對手來力的方向,對方來力越大,我們需要付出的辛苦也就越大。
因而,實際操作中,我們應(yīng)該沿著來力的切線方向作旋轉(zhuǎn),達到不斷改變對手來力方向,從而制勝。
上面所述,只是一些簡單的分析,實際情況遠比這樣復(fù)雜。但是,我們知道,空間任意曲線,切線方向上的力對其法線方向作用效果是0,換句話說。
腰脊為軸心的話,只要我們保持與對手在同一點接觸,旋轉(zhuǎn)而成的曲線總與對方的來力相切,那么,這個軸心是不受力的,用拳界的話說,“打不到根上”。
太極拳用以制勝的哲學(xué)思想是先“立于不敗之地”,這樣的話,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能夠不敗的話,為取得勝利也就贏得了更多的時機。
接下來,討論速度的問題。這里所提到的速度,是指絕對速度。
換句話說,他手比我快,是怎么快呢?比如說,他每秒能出5拳,而我每秒只能出1拳(這里指的是從低點到完全擊出的距離,不包括寸勁)。
用速度語言來表示,他的拳每秒所走過的距離,就會比我多上幾倍,這就是速度的差異。太極拳用以克服這種速度差距的辦法通常是使對手能接觸到的攻擊點大可能的遠離對手。
不論你是在身體很近的范圍內(nèi)迎擊對手,還是稍退讓以獲得使對手攻擊距離加長的效果,都能夠是對手所經(jīng)歷的距離遠大于我所需經(jīng)歷的距離。
這樣,在相對速度上實際上我已經(jīng)超過了對方。而對于一定的力,其速度越快,本身的沖量也一定越大,遇到變化是所產(chǎn)生的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也就越大,因而也越容易為我乘隙所取。從而實現(xiàn)了“手慢打手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