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guī)”。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jié)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huán)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huán)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并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xiàn)“茶道四規(guī)”的,較為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道
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chuàng)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么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tài)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chuàng)造》,載于《農業(yè)考古》1997年2期)。后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道
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fā)揮的余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guī)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于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yè)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fā)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fā)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yǎng)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