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見面黑干焦而齒槁,多因虛火灼陰,腎精久耗;若見黑色淺淡,多因腎病水寒;凡黑而暗淡,不論病之新久,總屬陽氣不振。若見色黑脈堅而大,多因積氣在小腹與會陰,是為“腎痹”。“骨痹”不已,色黑耳鳴,多因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腎。
若黑甚,在脈則麻痹,在筋則拘攣。若見面腫垢黑,腰疼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發(fā)墮齒槁,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唾,多因骨極虛寒;若見眼眶灰黑,多因腎虛或水飲,或因寒濕下注之帶下病,或瘀血崩中;若見面色黧黑而肌膚甲錯,多因瘀血所致;若見蒼黑而枯槁,多因血涸所致。
啥樣的臉色健康
中醫(yī)講究望聞問切,觀面色是望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錢會南說,《黃帝內(nèi)經(jīng)》告訴我們,“人的12經(jīng)脈、365絡(luò),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因為人體面部的血管為豐富,所以能夠反映人整體的氣血運行和臟腑的健康狀況。說起健康的臉色,人們總會想到“白里透紅”這個詞,可亞洲人都是黃皮膚,健康的臉色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把面色分為主色、客色和病色。”錢會南解釋說,所謂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變的膚色。在黃膚色的基礎(chǔ)上,還是有人會偏黑、偏白、偏黃,這是正常的;但在不健康的時候,出現(xiàn)的黃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中國人健康的膚色,應(yīng)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明代表“明亮”,潤代表“潤澤”,含蓄就是夾有血色,這個就是健康的黃色。而不健康的黃色,往往是淡黃、沒有光澤的,就好像是植物缺乏養(yǎng)分和枯萎的樣子。
對于健康的面色,《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非常精辟的回答。“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說的是健康的紅色要像白布裹著朱砂,而不能是赭石色;“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健康的白色要像鵝毛一樣充滿光澤,不能像鹽一樣黯淡無光。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說的是青要青得明潤,而不能像藍色那樣晦暗;“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黃膚色要像薄薄的綢緞裹著雄黃、白里透黃,而不是像黃土那樣干燥的黃;“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健康的黑色要像層層刷過的油亮的黑漆,不能像黑炭一樣。
“除了主色之外,臉色還有客色,說的是氣候、飲食、情緒變化、運動、工作環(huán)境等導(dǎo)致的臉色變化。”錢會南說,比如運動后臉會泛紅,寒冷的冬季臉會顯得蒼白,長期在戶外工作,膚色會變黑等,這些也都屬于正常范疇。
結(jié)語:現(xiàn)在你知道什么樣的臉色才是健康的了吧,人的臉會有很多種顏色,而且每種顏色對應(yīng)的身體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如果你想要自己身體好的話,必須要重視臉色的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就要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