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泥料的區(qū)別 不同紫砂泥料間的差別(3)

  紫砂泥的特點

  聞名于世的紫砂壺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材質(zhì)特性,泡出來的茶色香味皆蘊,很讓人心情愉悅,故紫砂壺自發(fā)現(xiàn)起便受到廣大愛茶者的擁護,近幾年隨著紫砂熱的掀起,除其實用價值外又多了層收藏投資的價值,紫砂壺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為何紫砂壺泡茶如此好處多多,又具備極高的收藏價值,其中紫砂材質(zhì)便是最大的原因。

  紫砂泥被稱作“泥中泥、巖中巖”,是紫泥、綠泥、紅泥產(chǎn)于宜興市鼎蜀鎮(zhèn)黃龍山,深藏在黃石巖下,夾存于夾泥礦層中;本山綠泥則是紫泥層的夾脂;紅泥是泥礦里的石黃,一般在嫩泥礦的下層。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多有這樣的認識誤區(qū),以為紫砂泥,如同可以浸潤的黃泥、黃土一般,是天成的粉末狀,只要加點水就可捏塑成型。其實紫砂泥是礦體,開采時質(zhì)堅如石。這種塊狀巖石自礦層中開采出來后,首先經(jīng)過露天堆放,風吹雨打數(shù)月后,自然松散如黃豆大小,再用石磨或輪碾機碾碎,用不同規(guī)格的篩網(wǎng)篩選后,倒在容器中加適量的水拌勻,就地綴成濕泥塊,俗稱生泥。再用木縋壓打,重復數(shù)十次,成為可以制作用的熟泥?,F(xiàn)大批量生產(chǎn),已改用真空練泥機練泥。

  紫泥礦原料外觀呈紫紅色、紫色,有微細銀點閃爍,并隱現(xiàn)綠色的斑點,更有天青色的,稱天青泥,只有鼎蜀鎮(zhèn)中心的大水潭礦中有過。紫泥燒后外觀為紫色、紫棕色和深紫色。本山綠泥燒出來后呈米黃色。紅泥亦稱石黃,燒出來后為暗紅色。團泥,亦稱團山泥,是一個時期在團山礦層里出現(xiàn)的紫砂泥與星點式本山綠泥混在一起無法分開,燒成后即成了銅色的團山泥。以后把紫泥與本山綠泥拼在一起,也稱之為團泥。隨著科技的進步,明國初年,在本山綠泥里加入鈷便有了墨綠泥,在紫泥里加點錳便成黑泥料,現(xiàn)在泥色變化的科技含量還在不斷提高,但人們珍貴的,還是原礦源中高質(zhì)精良的特有的泥原料。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wěn)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zhì)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干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jīng)手工挑選。周高起云:"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chǎn)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zhì)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chǎn)量不多,泥質(zhì)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或許還有很多關(guān)于紫砂泥料的問題沒有弄懂,但就目前所了解的知識也知道為何紫砂壺如何受歡迎了,不但有多姿多彩的顏色變色,其獨特的雙氣孔結(jié)構(gòu)也使得紫砂壺泡養(yǎng)一段時間后變得光澤而潤華,壺變得更加溫潤美觀,一則小貼士:現(xiàn)在市面上很多人為了牟取利益會使用造假紫砂泥,因而選擇紫砂壺時需要用心選擇!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紫砂 紫砂泥料 紫砂泥料的區(qū)別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