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手頭有一份關于曼生壺的資料,對研究這個問題也許會有幫助。一九六三年春天,筆者曾與張守智先生一起專程拜訪過上海文史館的一位老者龔懷希先生,當時龔老已是垂暮之年且有病在身,雖然是酷暑盛夏,他仍著中式長袍,臥室窗戶緊閉。據(jù)龔老自我介紹,他在二次大戰(zhàn)前的一段時間里,曾在上海專門經(jīng)營骨董行業(yè),對于紫砂古壺的研究及仿制有一定的經(jīng)驗,并提到著名紫砂藝人王寅春曾為他做過一段時間仿古紫砂壺。交談之中他興致所至到里室翻了好久,拿出了一冊塵封的《陶冶性靈》手稿,約三十二開本大小。他說這是以前鑒別和仿制曼生壺的底冊。手稿系宣紙線裝,封面上『陶冶性靈』的字是郭頻迦所題。打開封面左頁繪壺形,右頁錄壺名及銘文。最后一頁記曰:『楊生彭年作茗壺廿種,小迂為之圖,頻迦曼生為之著銘為右,癸酉四月廿日記』,癸酉是嘉慶十八年,即公元一八一二年,正是曼生活躍在宜興之時。
姑且不論這集手稿是否確是嘉慶十八年的遺物,它記錄的茶壺圖形及壺名、銘文的價值是珍貴的。在得到龔老首肯后,筆者當場就按原樣用鉛筆復錄了下來。將《陶冶性靈》中的二十個壺形與謝瑞華女土的十八式壺形相對照,僅有五件相同。與《陽羨砂壺圖考》中曼生的傳器及二十二條銘文相對照,壺銘與壺名基本相同的共十六式。如果將這三份資料中各不相同的壺形集在一起,就有三十八個曼生壺造型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筆者以為當年陳曼生確實手繪了一批紫砂壺樣請楊彭年等人制作,但數(shù)字就不一定是十八式,可能不足也可能超過十八這個量詞,世人所以用『十八式』這個數(shù)字,僅僅是習慣而已,也許是人到十八歲就表示進入成年,也許是中國受佛教影響較大的原因,人們就常常用『十八』來象征完善、成熟或極至。蓮花是佛教中常見的花卉,菩薩均端坐在蓮花形坐上,蓮花是十八瓣。佛祖釋迦牟尼兩旁有十八羅漢。佛教教義勸人從善,否則作惡多端要打入十八層地獄,其余常見的例子為武俠小說中形容某人武藝高強,常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繪畫上有十八描、音樂上有胡茄十八拍、十八律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世人說曼生壺十八式也是這個意思。
曼生十八式,具體名稱如下:
“石銚”;二、“汲置”;三、“卻月”;四、“橫云”;五、“百衲”;六、“合歡”;七、“春勝”;八、“古春”;九、“飲虹”;十、“瓜形”;十一、 “葫蘆”;十二、“天雞”;十三、“合斗”;十四、“員珠”;十五、“乳鼎”;十六、“鏡瓦”;十七、“棋奩”;十八、“方壺”。
(一) 石挑式,上題“挑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
(二) 汲直式,上題“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三) 卻月式,上題“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