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陌生的疾病,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多發(fā)于青少年與兒童,對健康是很大的危害。那么你知道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發(fā)病原因是什么嗎,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該怎么治療呢?下面,想知道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RD)是指一種好發(fā)于兒童或青少年的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tài)異常為首發(fā)癥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又稱Segawa病。臨床表現為癥狀的晝夜波動性,小劑量多巴制劑有快速、明顯療效。
本病半數呈散發(fā)性,半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DRD的主要病因為GTP環(huán)化水解酶的同工酶GCHⅠ缺乏導致多巴胺合成減少。DRD患者腦脊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新喋呤含量均低于正常。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ET)發(fā)現紋狀體18F-dopa攝取量正常,提示本病多巴脫羧酶及多巴胺受體正常,故持續(xù)給予外源性多巴制劑,可緩解癥狀。
國外學者發(fā)現,60%~70%的DRD患者出現GCHⅠ編碼區(qū)的基因突變位置在14q32.1。由于GCHⅠ是合成四氫生物喋呤的重要限速酶,而后者是兒茶酚胺生物合成的必需輔助因子,因此黑質紋狀體系統多巴能神經元GCHⅠ的缺乏必然導致酪氨酸羥化酶合成減少,終致多巴胺水平降低。
有學者檢測DRD患者腦脊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新喋呤含量,發(fā)現兩者水平均低于正常,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ET)檢查發(fā)現紋狀體18F~dopa攝取量正常,提示該病多巴脫羧酶及多巴胺受體是正常的,故持續(xù)給予少量外源性多巴制劑可彌補多巴胺不足,緩解癥狀。
臨床表現
反應性肌張力不全常見于兒童期,女性多于男性。發(fā)病年齡一般在4~8歲,但可以早至嬰兒期,晚至成人期。嬰兒期起病者較少見,常被誤診為腦性癱瘓或痙攣性截癱,成人期起病者癥狀類似帕金森病。初始癥狀往往是馬蹄內翻足和由于下肢肌張力不全造成的步態(tài)異常。以后病情進行性加重,可以出現四肢僵硬,運動徐緩,面無表情。
半數病人出現8-10Hz位置性、意向性震顫(不同于帕金森病的4-5Hz靜止性震顫),一般在成人期病情相對穩(wěn)定。某些輕癥病人僅在午后有行走困難和疲勞感,寫字握筆略久有書寫痙攣。體檢時在某些患兒可發(fā)現踝陣攣和巴彬斯基征陽性。75%患兒的肌張力不全有特征性的晝間變化,即清晨剛起床時肌張力不全較輕,以后漸漸加重,黃昏時為明顯。日間休息后可稍有改善,但活動、運動后加劇。
1.發(fā)病年齡
DRD發(fā)病年齡在1~12歲,占兒童肌張力障礙的10%,少數患者可在50~60歲發(fā)病。女性發(fā)病率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為1:4。緩慢起病,通常首發(fā)于下肢,表現為上肢或下肢的肌張力障礙和異常姿勢或步態(tài),步態(tài)表現為腿僵直、足屈曲或外翻,嚴重者可累及頸部。少數患者首發(fā)癥狀可為震顫。
肌張力障礙也可合并運動遲緩、齒輪樣肌強直、姿勢反射障礙等帕金森綜合征之表現。癥狀具有晝間波動,一般在早上或午后癥狀很輕微,運動后或晚間加重。此種現象隨年齡增大會變得不明顯,一般在起病后20年內病情進展明顯,20~30年趨于緩和,至40年病情幾乎穩(wěn)定。
2.兒童
發(fā)病時首發(fā)癥狀常為一側下肢肌張力異常,患兒出現步形怪異、下肢僵硬、步態(tài)不穩(wěn)、馬蹄內翻足等癥狀。有時僅表現為走路較晚,易跌倒。隨病情發(fā)展,肌張力異常可影響其他肢體,頭頸部及身體中軸甚至出現痙攣性斜頸、扭轉痙攣?;純河兄w震顫、肌強直、Babinske征陽性,語言及智能常不受累。
3.成人
患者發(fā)病時以肢體不自主震顫、僵硬等類似帕金森綜合征表現多見。行動遲緩,易疲勞,肢體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大部分患者癥狀有晝夜波動性,晨起或休息后明顯減輕甚而消失,午后或勞累后癥狀可加重。
4.多數患者
病程呈進行性發(fā)展,未經治療者,終生活不能自理。對小劑量左旋多巴有戲劇性和持久性反應是其顯著的臨床特征。用藥后所有癥狀包括易疲勞、肌張力障礙、姿勢異常、震顫都會完全消失。而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無須增加劑量,且不會出現左旋多巴的運動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