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詠春拳并不陌生,在電視上經常的看到,那么你對于練習詠春有什么看法嗎?告訴你,其實詠春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武術,對身體有很多幫助,想練習的朋友們就來看看如何練習吧!
詠春是南方拳術的代表,有著很強的套路與手法,而且攻守轉換靈活,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詠春拳的基本手法,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詠春拳有超過二百年的歷史,來自少林,是中國南方拳種。詠春拳并不算是一個門派,而是一門流傳于民間少數(shù)人仕手中的寶貴技擊武學。詠春拳作為典型的南派功夫,其手法靈活多樣、獨樹一幟。詠春高手的雙手知覺靈敏且變化多端,防守時密不透風、滴水不漏。進攻時如水銀瀉地、逢空即入。
1、問路手
問路手,葉問詠春拳的標志性起手式,動作瀟灑、氣勢不凡。
問路,即是試探、尋找對方空門確定進攻路線的意思。問路手的前手稱為“問手”,后手稱為“護手”,“問手”與“護手”可以相互轉換。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然后把握緊的雙拳變成掌狀,從胸部的中線往外排除,然后右手在前,肘部彎曲,手指上斜,呈吻獸,左手則在后,掌心朝右手臂內側呈護手。
動作要領
問手的肘要歸中,要處在胸前的中線位置,手掌稍稍上斜,指尖指向對方的眼睛。護手側立于問手的肘窩處。目光越過問手的指尖射向對方,觀察對方的動靜。兩手互換時,護手從問手的上方伸出形成問手,而原問手在下方收回成護手。
易犯錯誤
問手的肘外張,沒有歸中(以人身體來說,從眉心開始劃一直線至兩腿中間,這條虛擬中的位置即為中線位置。歸中則是指手從其它位置回歸到中線位置,在中線位置發(fā)出的手法叫中門手)。問手擺放的位置太低,手指指尖沒有斜朝上。
2、拍手
詠春拳的發(fā)力分為長橋發(fā)力和短橋發(fā)力,所謂橋即指前臂。肘部伸展使橋手到達身體的遠端即長橋。肘部保持彎曲,橋手在身體近側運動叫短橋。無論長橋或短橋均需練習肘底力。拍手是一種很好的消解對方招式的動作,屬于短橋發(fā)力的防守。
招式
前提招式同一,然后右拳變掌,掌心手指朝上,用肩膀和肘底法力,把力氣運到手掌的外側,然后橫向拍擊,這時候眼睛要看著前方。
動作要領
雙肩要保持平衡。屈肘時,前臂保持水平。手掌拍擊后,手掌的外側不需要超過肩外側。拍手的大拇指與身體保持約15-20厘米的距離。
易犯錯誤
拍擊手的同側肩膀聳起。動作過大,導致腰部轉動。目光隨拍手的方向移動。拍擊時手指向下甩。
3、攤手
攤手也是化解對手攻勢的動作,但屬于長橋發(fā)力。
招式
以二字鉗陽馬為起式。右拳變掌,掌心向上。右手夾時,以肘底發(fā)力,運勁于指尖,手掌經過身體的中線位置朝前斜向上攤出雙眼目視前方。
動作要領
雙肩保持平衡。屈肘歸中。攤手后,前臂、手腕、手掌、手指成一直線。手指指尖的高度在下頜與鼻尖之間。
易犯錯誤
肘部外張。整個手臂伸直。屈腕,使手掌與前臂呈夾角彎曲。掌心傾斜未朝上。手指岔開。前臂沒有在身體的中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