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太極拳的虛靈頂勁
一、頭頸部“非用力上頂,要空虛”。
二、“要頭容正直、精神提起”。
“虛靈頂勁”就是這么簡單與沒有刻板的幾何形態(tài)規(guī)定。
太極拳為什么要“虛靈頂勁”
一是為了精神能夠提起,也就是太極拳古拳譜所謂的“神貫頂”。古人之“神貫頂”的意思是指無思無慮的寧靜因而頭腦清醒靈敏,不是有的名家所謂的什么“神頂”。
這種“頭腦寧靜清醒靈敏”既是養(yǎng)生長壽的十分必需,也是武術(shù)活動中發(fā)揮不經(jīng)過思想的潛意識的作用,也就是“用真意”的十分必需;“非用力上頂,要空虛”換言之就是頭頸絲毫不用力的十分放松。“精神提起”就需要這樣頭容正直、頭頸不絲毫用力上頂?shù)姆潘伞?/p>
二是為了太極拳運(yùn)用傳遞性力量因而全身松沉有一個上支撐點,也就是“有下即有上”。這種“有下即有上”的松沉就需要頭容正直、頭頸不絲毫用力上頂?shù)姆潘伞S?ldquo;虛靈頂勁”的作用可見:由于“有下即有上”在太極拳動作中的“提綱挈領(lǐng)”關(guān)鍵作用,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與“虛靈頂勁”有關(guān)的,尤其在發(fā)勁時,勁力貫通是不是順?biāo)斐渑妫?ldquo;虛靈頂勁”是重要的關(guān)鍵之一。
由此也可見,只要頭頸部是能夠符合這些要求的就都是“虛靈頂勁”,而做到這樣,顯然頭部并不是僅僅限于一個固定的形態(tài)。或者說“虛靈頂勁”沒有、也不需要、也不允許有什么上下兩個“點”在“垂直線”中這樣精確、刻板之幾何規(guī)定的。
由于“虛靈頂勁”必須是“頭頸放松”的,所以實際上頭頸部的肌肉是絲毫不存在“向上頂”的;頭頸部僅僅是維持盡量的豎起挺直,而這種“豎起挺直”由于人體脊柱的生理彎曲,仍然是表現(xiàn)為上部向前微微傾斜的,就是說,頭頸部十分的“豎起挺直”仍然是呈現(xiàn)著脊柱生理彎曲之頸曲的。
如果不是這樣,頭頸成為了垂直的豎起挺直,那是屬于局部使用了勉強(qiáng)的拙力使得頭頸反張了,頭頸根本就談不上放松與自然了,那就根本不是“虛靈頂勁”了。所以,“虛靈頂勁”之“頂”其實是“不頂之頂”。
那么,何以又稱其為“頂勁”呢?那是因為這種向上之“頂”實際上又是存在的,不過不是頭頸向上頂,而是整條脊柱仍然呈現(xiàn)為生理曲線的不用一點勉強(qiáng)拙力盡量豎起挺直所自然形成的“向上頂”,并且同時身體其它部分又是相對放松而垂墜的,這樣,相對地頭部“向上頂”的感覺又更強(qiáng)了。
所謂的“頭容正直”就反映了這種情況。因為一個人的“頭容正直”并不是僅僅頭面部的事情,“頭容正直”總是與“氣宇軒昂”相聯(lián)系的,而“氣宇軒昂”就反映了整條脊柱的盡量挺直;也只有整條脊柱盡量挺直,全身上下才會有“有下即有上”的“提頂?shù)跻d”的感覺與效果。
“虛靈頂勁”為什么不是“神頂”?這是因為“神貫頂”這種“精神提起”精神上必然是“虛空”的。所謂“虛空”就是既沒有任何所求,又是清楚明白,就像是人登上了高山絕頂居高臨下遠(yuǎn)眺,從而感到空曠開闊一切盡收眼底似的,于是古人就用“神貫頂”來形容這樣的“精神提起”。而“神頂”是反映了有所求的,因此“有所求”的“神頂”與“虛空”的“神貫頂”是背道而馳的,自然就不可能是“虛靈頂勁”的。因而,說“神頂”不是“神貫頂”那不是在玩文字游戲,因為依據(jù)漢語的概念,“神貫頂”不允許表述為“神頂”所得出的結(jié)論。
約90年代開始,開始有人道聽途說地依據(jù)靜態(tài)氣功的練功姿勢要求,用頭部“百會”穴朝上來說明“虛靈頂勁”。這種說法純屬一知半解、畫蛇添足、生搬硬套。頭部“百會”穴的位置在哪里?中醫(yī)針灸文獻(xiàn)明確記載“百會”的位置在“后發(fā)際正中直上7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