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松柔只是修煉太極拳的手段,是運用中正安舒,輕松柔和的動作促使內氣無微不至地運行、進而達到運用意念主導吞化和發(fā)放的技擊目的。
抓住剛柔相濟的特點,在技擊中靈活運用,可以使對手捉摸不透,從而讓自己占據優(yōu)勢。
其實質上則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剛柔相濟、外柔內剛、剛柔互用。正如拳經云:“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環(huán)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催迫不捷。”
太極拳技擊的力量“柔化”,一是能麻痹敵方,促使敵方造成錯覺,率先行動,過早地暴露重心和弱點;二是更好地柔化身體,使內氣在體內通暢、積聚內勁;三是更好地“引進落空”,引動對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為我的取勝創(chuàng)造條件。
太極拳這個顯著的技擊特點,實質上就是將先柔化全身之勁、然后聚于一點剎那間如迅雷爆發(fā)出來,是無堅不摧的力量。只有具備了這種先柔化,后疾用驟發(fā)、迅猛剛實的力量,才會掌握技擊格斗的主動權,給對方以重創(chuàng),穩(wěn)操勝券。
太極拳勁力的爆發(fā),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剛柔的轉換,這是練習者需要知道的,并且要加以學習的。
(二)從戰(zhàn)力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內外合勁性
太極拳的技擊戰(zhàn)力、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分析、比其他武術更強調做到“內三合”和“外三合”的高度統(tǒng)一講求的是身體系統(tǒng)整體發(fā)勁。
“外三合”指的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肢體外表的要求、其運用要以腰為主宰,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中下三節(jié)相適應。
其鍛煉目的是全身協(xié)調配合發(fā)出整力,“一動無有不動”,所修煉的是明勁即外勁。“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鍛煉的是意念和內氣的整合、一觸即發(fā),“勢勢揆心須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其所修煉的是暗勁即內勁。
人體的一切運動和一切形式的發(fā)勁,都是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的結果,是在神經系統(tǒng)(意念)的支配下由多個或多組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正如李亦畬云:“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
太極拳整體勁的發(fā)放就是內勁和外勁有機結合的結果,是以內勁為主導,牽動關節(jié)、骨骼產生人體各部位間的相對運動。
由于各環(huán)節(jié)的相對運動作用于地面或其他對象,而獲得外界環(huán)境給予的反作用力也即外勁,從而引起整個人體的相對運動,發(fā)放出同時包含有內勁和外勁的整體勁。
因此,在太極拳的技擊中,“外三合”通過“內三合”驅使,形成意念主導下調動人體206塊骨頭和500余塊肌肉形成的“力從足起、主宰于腰,發(fā)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的強大整勁。
需要指出的是,在太極拳技擊中、這個強大整勁,還包括借助的天地之力,即地球重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對手作用于我的力量。
(三)從戰(zhàn)機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攻防合一性
攻防合一是太極拳的顯著特點。一般武術是把攻與防分別來講,攻則踢、打、摔、拿:防則格擋、躲閃等等。
而太極拳則往往是把攻與防、化與打、引與進包含在一個螺旋式的動作之中、從而化打結合,化中有打,打中有化,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對立統(tǒng)一、陰陽相濟。
在技擊中邊化邊打、化打同時,往往敵人剛一進手即被擊出一丈開外,而不知其原因。而打人者,也不知自己如何用招的、這叫攻防合一,意動神隨人已倒、敵我雙方兩不知。
特別是高人交手比技,出手極快,防即是攻,攻又是防,打人于無形之中、達到了“犯者應手即仆”的上乘境界。
正如《用武要言》所云:“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fā)手便是。”
同時,太極拳技法中的順勢借力、造勢借力,從反面入手,勁走三節(jié)、打空打回、特別是其順逆纏絲、螺旋進擊、松活彈抖等等都是太極拳固有的攻防合一的獨具特色技擊法、是我們應該認真繼承發(fā)揚的。
結語:綜上所述,學習太極拳要掌握太極拳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調整好自身,然后靜心修煉太極功夫。堅持練習太極拳,不僅對你的身體有好處,還會讓你心情愉悅,每天擁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