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太極拳中運用非常廣泛,提到力很多人就會有這樣的疑問:太極拳的特點不是用意不用力嗎?是的,太極拳是不用力,這個力指的是蠻力,在太極拳教學時對力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走出太極拳的兩大誤區(qū)
一、力的誤區(qū)
任何拳術在實戰(zhàn)中都必須以“力”作為根本,太極拳也是如此,沒有力就成一盤散沙,只能作為強身健體的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技擊也是無法存在的。
太極拳講究“放松”、“柔軟”、“用意不用力”以及“四兩撥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認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學者換掉天生的笨力,具備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柔彈性內力”,這是個換力過程。
學拳之初,必須嚴格做到無須用力。過了這個階段,則非要有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蠻力、犟力,而是通過許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練習之后,練就的一種剛中寓柔(也即剛柔相濟)之力。
太極拳常有這樣的流傳,四兩撥千斤的說法,這里就是講用的是巧力,力在太極拳中是不能忽視的。
沒有力量就如將軍手中無兵,縱有孔明之能,也只能紙上談兵。沒有力量,在實戰(zhàn)時就無法如意發(fā)揮,甚至反被對方所制。
過去太極拳是用來技擊的,不是用來健身的,因此不適合年齡偏大者學習。如今人們練太極拳的日的與過去大不相同,雖知道太極拳講究剛柔,但卻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剛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太極拳在廣泛普及中過多地注重“柔”。
而忽視了“剛”。要想成為真正的太極拳高手(能實戰(zhàn)技擊的),首先必須明白剛柔的真正內含,只有達到了剛柔相濟,方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太極拳技擊高手,而不是理論高手。
太極拳中剛體現(xiàn)的就是力,雖然強調的不是僵力、蠻力,但是必須是以強大力量為基礎,才能用到巧力、內力,剛柔相濟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外家拳”雖體現(xiàn)的是以剛為主,但(得其真?zhèn)髡?也從未離開過柔,也講究剛柔相濟,只不過從開始就將“剛”擺在首位,與太極拳恰好相反,但終還是爭取達到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柔相濟的目的。
二、慢的誤區(qū)
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zhàn)中能以慢取勝的,太極拳也不例外。那為什么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guī)矩(即守規(guī)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xié)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
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xiàn)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當具備了以上條件后,就必須追求速度,由慢轉快,每個式子都要越快越好。
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zhàn)技巧,“靜”是等待好的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靜”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后發(fā)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
陳氏太極十四世陳長興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極拳技擊的高層次理論。“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fā)不及掩耳”、“發(fā)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于技擊的。
練習陳式太極拳時,只有認識錯誤,不斷地改正,功夫才會越練越好,如果錯誤日積月累,那么到后可能不僅無利,反而有害。
太極拳入門階段的練習
1、弓步后腳微曲或伸直不用勁時為虛,后腳由微曲變伸直用勁時為實。
2、半馬步和虛步的實腳要三尖相對,就是實腿的胯骨尖、膝蓋尖、腳尖上下對應;拳勢變化時,在膝蓋承載正常和松腰、松胯、松膝的前提之下,虛步、半馬步的實腳膝蓋適量的超過腳尖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太極拳樁功中馬步是初學太極拳的重要架式,練習太極拳就要扎扎實實的練習,基礎打好后才能更深入的學習。
大約為1至3厘米,定勢時越小越好,盡量控制膝蓋超過腳尖在1厘米以內;轉換動作過渡時適當超多一點,盡量控制膝蓋超過腳尖在3厘米以內。注意的是如果腰胯不松,即使膝蓋不超過腳尖也不行,因為內在還是別著拙力或僵勁。
3、氣沉丹田的內氣和勁道經(jīng)過胯根往大腿外面、膝蓋前面、腳踝松沉與腳底的,是勁走陽面的練法,有相對僵滯和膝蓋受力較大的問題,所以盡量少用;氣沉丹田的內氣和勁道經(jīng)過會陰穴往襠部、膝蓋后面、腳跟松沉與腳底的,是勁走陰面的練法,可以多用。
4、扣胯是往外側轉動的胯根內收;咬胯也是往外側轉動的胯根內收,咬胯與扣胯的差別是兼有氣沉丹田,使腹股溝的腹腿相咬。
胯是身體運動的樞紐,如果不能將胯打開,將無法做到旋轉等舒展運動,身體也不能保持平衡。
5、落胯也稱沉胯,是弓步前實腿松開胯根往內收,往下落,兼有氣沉丹田的咬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