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擊,須在盤架、單操、推手(接手)修習熟練,且對知己知彼工夫有一定體認后方能進行。盤架不等于技擊,前人有日盤架三十遍之說,但初學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盤架只是一種“知己”功夫的綜合訓練,還要進行“知彼”的訓練,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只有經(jīng)過兩者訓練的統(tǒng)一,實戰(zhàn)中才能使身法、手法、反應、距離感、時間差、接手的技巧和功力運用等方面恰到好處。
知己功夫和知彼功夫如同一陰一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盤架的功夫再好也不能代替技擊,技擊過程中雙方的機會都是平等的,盤架訓練只能為技擊提供各種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在技擊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技擊能力來源于平時的訓練,二者密不可分。簡單說,體用之道,皆不可偏廢。
萬丈高樓平地起,招熟階段訓練
首先要訓練太極拳的基本用法在技擊中的綜合體現(xiàn),也就是先把一招一式拆開了練起。武術(shù)招式并非完全無用,全在應用者的技術(shù)水平。
初學時,把一些固定的打法拆開了并加以變化,把平時所練的東西在兩個人實際運用中去驗證、發(fā)揮,以便培養(yǎng)一些基本的素質(zhì)。
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點滴的積累是成功的基石。技擊能力的訓練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前期的磨練必不可少。
拆招訓練應在保持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點的前提下進行,確保盤架、推手、接手等各種練習與技擊不要脫節(jié),因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以后的修煉都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在沒有真正了解每一步內(nèi)涵的前提下,不要妄加改動。太極拳至今已經(jīng)過無數(shù)前賢高人的驗證,總所結(jié)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都是有一定的效用的。
在學規(guī)矩這個階段必須要塌塌實實的深入研究、體認,才能真正認識太極拳。在遵循前人系統(tǒng)訓練的前提下,還有多種針對性和綜合性的訓練方法。
在此僅選其中幾種方式的訓練方法,簡要的介紹一下
(1)首先要訓練技擊時的心理素質(zhì)
這種心理素質(zhì)對以后深層次的訓練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技擊水平的發(fā)揮。對于實戰(zhàn),先賢有“對面如嬰兒”的比喻,也就是指自己對戰(zhàn)的心態(tài)。
無論對手工夫有多高,名氣有多大,自身都應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不可還未交手心先虛,在交手中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使外在的因素影響自己技擊水平及本能的發(fā)揮。
實戰(zhàn)中講究見勢走勢、隨機應變,技擊時,雙方時刻處于變化中,交手前預先想好的打法,都很難用得上,因為對方不會按照固定的模式打,如果在技擊前就有了心理壓力,會使自己身心高度緊張,使身體變的僵硬,根基不穩(wěn),從而限制了自己對各種技法的運用。當外力作用于自己的重心時,你就很難保持平衡,終只能受制于人。
(2)身體的素質(zhì)訓練
這種訓練是技擊中自我保護和自我發(fā)揮的有效保障之一,它也來源于平時的訓練,但還需要針對性的訓練來強化。
主要分兩部分
(一)體力
只有具備好的體力才能在高水平的技擊當中游刃有余,如果沒有良好的體能保障,在技擊中上氣不接下氣,那只有挨打的份。
所以太極拳的初學者也應該在體能上有一些針對性的訓練,這種針對性的訓練古傳有之,只是當今有些人給忽略掉了。
(二)體能
也就是自身能量的有效發(fā)揮,這是平時訓練站樁、盤架、推手、接手及各種基本功綜合的體現(xiàn)。具體體現(xiàn)為承接、引化、發(fā)放,目前在有關(guān)太極拳的書籍中很少有談論太極拳的承接之功。
就太極拳本身而言,太極拳承接功夫大致分為三個層次
一、通過周身氣血鼓蕩,肢體松緊轉(zhuǎn)換以承接對方的勁力。
二、通過折疊轉(zhuǎn)換,引進落空,使來力在接觸的瞬間被化掉,使其不能作用于自身。
三、為太極拳上乘之法——何處沾點何處擊,周身無處不彈簧。即在對方擊打自己身體某個部位的同時,通過接觸部位將對方反彈出去。
本文將主要探討承接第一層的問題,即抗擊打的問題。在實戰(zhàn)搏擊中,抗擊打能力的強弱起著至觀重要的作用。強者承接對手重擊可能無關(guān)痛癢(不包括面部),而弱者遭受一次重擊可能就會喪失戰(zhàn)斗力,甚至重傷致殘。
延伸閱讀:
在高速度攻防轉(zhuǎn)換中,雙方的目的是擊倒對方,雙方水平相近或?qū)Ψ綄嵙h高于自己時,想完全不受對方打擊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終日盤架而不涉及實戰(zhàn)。
所以說,對于追求太極拳法真諦的習武者來說,如何訓練太極拳承接之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武學角度上講,可將勁力劃分為兩大類別:一種為承接之勁,另一種是打擊之力,只有兩種勁力練到相當程度,做到接打合一,方可步入太極拳上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