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客家菜是漢族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三明、漳州;廣西的賀州、玉林;臺灣新竹縣、苗栗縣等地。
客家菜肴風味的形成跟古代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特色。傳統(tǒng)的客家招牌菜是:梅菜扣肉、鹽焗雞、客家釀豆腐、豬肚包雞、釀苦瓜、閩西八大干、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餃、三杯鴨等
與潮州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廣東菜系中獨樹一幟。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xiāng)土風貌明顯。
現(xiàn)今保留于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 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 雙鴿。其法是,將雙鴿宰凈,抹干,覆攤于瓦缽內,鴿下橫放竹筷兩根,使鴿身與缽底有一點距離,以暢熱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兩杯之間,然后整缽放入鐵鍋,加瓦盆作蓋,取中火燒鍋,鴿熟時杯中還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蕩然無存,只是鴿肉酒香撲鼻而已。
此法僅見于客家菜譜,現(xiàn)時農家為更省時簡便,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出 “三黃雞”作法,更是簡單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醬油、一杯水,混置鍋內,鍋半腰用幾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雞一只,加蓋旺火燒半小時開鍋,即可食其甜香滑軟的美味雞肉。
另外,現(xiàn)今客家烹飪技藝中,有許多做法,溯本追源,極其古老,在現(xiàn)代菜譜中獨具特色,如東江肉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禮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
此法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可見,客家菜系的“搗珍”技法,出自古人,來自中原。
如此種種,都說明客家烹飪術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勘稱古意濃厚,是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煉出的智慧結晶。
如今,飲食界返樸歸真之風日濃,發(fā)揚光大客家飲食文化的精華,繼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飪技藝,無疑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東南衛(wèi)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經典菜式
客家鹽焗雞
“鹽焗雞”是廣東的一款名菜。它首創(chuàng)于廣東東江一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qū)沿海的一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腌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后來東江首府鹽業(yè)發(fā)達,當?shù)氐牟损^爭用好的菜肴款待客人,于是創(chuàng)制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xiàn)焗現(xiàn)食,因此菜始于東江一帶,而東江是客家所在地,故稱這種雞為“客家鹽焗雞”。
水蒸雞
選用家養(yǎng)或在山上用蟲草谷物群養(yǎng)的雞,整只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刀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jù)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yǎng)的雞比用精飼料養(yǎng)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見其營養(yǎng)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jié)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