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治
肝血管瘤(中醫(yī)名為:肝癥瘕)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小者可無癥狀,大者則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噯氣、脅脹痛等癥狀。西醫(yī)學對此病治療方法主張手術(shù)切除或放射治療、肝動脈結(jié)扎等。許多患者因此懼怕手術(shù),求治于中醫(yī)。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癥瘕范疇。中醫(yī)古籍對癥瘕頗多認為是七情內(nèi)傷,導致肝氣郁滯,氣滯血瘀,瘀積日久,則成癥瘕。本病的病因以氣滯血瘀者為多件,或因飲食失節(jié),脾虛失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痰滯脈絡,與血氣相結(jié)聚積而成癥瘕。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行氣疏肝、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為主,但在具體治療中應分辨氣滯、血瘀之偏重。如以血瘀為主,就采用以下藥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黃、赤芍清熱涼血止痛;柴胡、黃皮核、素磬針等理氣開郁;丹參紅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軟堅散結(jié)、走竄經(jīng)絡。如以氣滯為主,就采用以下藥物:柴胡、郁金、黃皮核、素磬針等行氣解郁;配丹參、紅花、三棱、莪術(shù)、大黃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軟堅散結(jié)、通絡止痛。再配合口服“熊膽丸”和“丹火透熱療法”,療效更佳。癥瘕之癥,與一般的氣滯血瘀病癥不同,其往往淤積日久,非單純行氣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選用藥材時,在用行氣、活血藥的同時,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僅能軟堅散結(jié),而且能通絡止痛,具有獨當一面的功效。
藥方
“熊膽丸”方
熊膽、珍珠、七葉一枝花、田七、牛黃,適量,焙干,研為細末調(diào)勻,每服一克。
【功能】 通竅止痛,活血化瘀。
“丹火透熱療法”方
丹藥方:硫磺末30克 朱砂12克 雄黃12克。
【制作法】 將硫磺末置銅杓中微火烊化,加入雄黃、朱砂調(diào)勻,倒在鋁平盆中冷卻成片狀。
丹座方
法夏、膽星各30克 木香、兩頭尖各18克
【制作法】 上藥研末,蜂蜜調(diào)成膏狀,捏成栗子大小中心凹陷之丹座。
使用方法
置丹座于需要的穴位上(本病需取章門穴和期門穴)插入瓜子大的丹藥片于凹陷處中,用火點燃,以皮膚灼熱感為度。熄火,外敷棉墊固定,3小時后除去丹藥。每天1~2次。
功能:溫經(jīng)通絡,行氣散結(jié)。
疏通分流:肝膽清理丸
“肝膽清理丸”獨具舒肝理氣,養(yǎng)陰斂肝,軟堅化結(jié)之功能。
1、該藥對模型動物血管瘤有明顯縮小作用。
2、該藥對體外培養(yǎng)的動脈平滑肌細胞的細胞周期中S期DNA合成明顯抑制,G2期細胞比例增加,有阻止細胞進入M分裂期的作用。
3、以四氯化碳誘發(fā)大鼠肝損傷,該藥對肝臟有明顯保護作用,肝細胞渾濁、腫脹和脂肪變性明顯減輕,血清ALT值明顯下降。毒性實驗表明,肝膽清理丸對小鼠灌胃的大耐授量為107.1g,相當于臨床用藥量的428倍,無不良反應。
結(jié)語:很多人對于肝血管瘤的認識可能都僅限于,肝血管瘤只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對于任何的疾病來說都具備一定的風險性。所以大家在平時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良好的身體,這樣才能預防各種疾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