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愛的拳種之一,只有了解太極拳的原則,才能更好的進行相對的練習,才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陳式太極拳教學來了解一下吧!
陳式太極拳的重要原則
一、練理不練力
所謂“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想要練好陳式太極拳首先就要對“理”字進行充分的理解,才能少走彎路。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zhuǎn)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cè)嵯酀?虛極生實,實極生虛,虛實轉(zhuǎn)換。
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nèi)外相合。
練習陳式太極拳要講究循規(guī)蹈距,順其自然,千萬不可以急于求成,那樣只會適得其反,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
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發(fā)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yǎng),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xié)調(diào)。
內(nèi)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礎(chǔ)上,氣納丹田,沉入涌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wěn)固,落地生根。
“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nèi)功拳,內(nèi)外兼修,以練內(nèi)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
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nèi)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jīng)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nèi)外相合,內(nèi)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
太極拳主要是1ll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jù)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勢。
內(nèi)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陳式太極拳勁路的兩大要領(lǐng)
勁路在太極拳實戰(zhàn)中占有重要地位,勁路的熟悉程度決定勝負,因此,我們一定要熟記以下勁路要領(lǐng)。
一、勁路的目的在于造勢
譬如一根有彈性的橡膠管,將之按某一方向擰轉(zhuǎn),使之盤旋曲折成一根彈簧,然后松開手,它便自動展開,恢復形變,即重新變直,變長,變勻稱,變鼓脹。我們將盤旋曲折的過程叫順纏,將重新展開的過程叫逆纏,從這個意義上看,順纏是真纏,內(nèi)合而柔蓄,逆纏是解旋,外開而剛發(fā)。
太極拳的勁路,說到底,就是這樣一個盤旋與解旋的互變過程。換句話說,太極拳就是這樣一個以形生勢,以勢運勁的造勢藝術(shù)。 所以,太極拳又稱十三勢,其套路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起勢,運勢,用勢,收勢的過程。與人較技,也全在以勢合勢,以節(jié)擊節(jié),借人之力,順人之勢。故拳論有“得機得勢”四字真言。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shù),太極拳曾經(jīng)被人們視為老年人的運動,其實太極拳是一種靈活的拳術(shù)。
什么是勢,《孫子兵法》回答很明確:“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zhuǎn)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與此不謀而合,拳論云:“棚勁義如何,如水負行舟。”棚勁是太極拳的母勁,其如水負行舟,與轉(zhuǎn)圓石于千仞之山,同為造勢,一目了然。 太極拳始終強調(diào),勁路的目的是造勢,即以形生勢,以勢運勁。
二、勁路要求整體螺旋纏絲
老子云,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按照這個思路,可以想見,人在母腹,初為胚胎,與母同息,無思無慮。逐漸發(fā)育,生手生腳,展開成人。這其實是一個DNA雙螺旋結(jié)構(gòu)解旋,而翻譯出蛋白質(zhì),并逐步構(gòu)建出機體的過程。再按照“順則凡,逆則仙”的思路,佛道之人往往都是以天地為母腹,合手盤足,打坐修真。
即生長發(fā)育為解旋,打坐修真為盤旋。 仔細研究人體解剖學,肌肉、韌帶、骨骼等的組織結(jié)構(gòu)以及連接方式,具有整體上的螺旋盤曲的特點。當我們端碗吃飯,就是向內(nèi)盤旋,即順纏。當我們揮手說再見,正是向外解旋,即逆纏。這些動作做出來,總是毫不費力,不思而得,極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