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講究剛柔相濟的武功,要想做到“剛柔相濟”我們得先理解它的正確含義。下面就以陳式太極拳為例,為大家講一講當中“剛柔相濟”的真正含義所在,并借此讓大家在實踐中去貫徹剛柔相濟的要求。
剛柔相濟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需要從深度和廣度上去把握。
很多人認為太極中講的柔只是一種放松的柔和運動,只是一種老年人鍛煉身體的活動方式,柔中有繃、有剛的概念幾乎沒有,認為剛勁只有外家拳才具備有的,而且是橫沖直接、猛沖猛打的剛。
特別是陳式太極拳中的剛柔相濟使之更難接受和理解。本人旨在使練習者較充分地理解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的正確含義,懂得剛柔相濟的練習方法,盡快達到較高的太極境界而作如下探討。
剛柔相濟的實現,還是需要通過一定的實踐練習才可以掌握。
陳式拳剛柔相濟的正確含義
總體而言,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是由身肢放長和螺旋運動兩個方面密切配合形成的。
1、在生理學中講到肌肉受外力牽拉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長或收縮,但當引起肌肉變化的外因去掉后,它就會立刻恢復原狀,這是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彈性。
在練習時,從肢體上可以看出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手臂放長的沉肩墜肘,屈膝松腰的圓襠等等,這一系列的放長促成了全身相應的放長,使肢體不但產生了彈性,形成了繃勁,而且因周身的放長,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為自然的松開和身肢放長,為剛柔相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這種虛實、松展的變化,就體現了剛柔相濟的存在。
2、陳式太極拳中的螺旋運動來自纏絲,總可分為順,逆兩種纏絲。
這兩種纏絲存在于陳式太極運動的一切過程中,它是通過肢的旋轉,經過上肢、下肢和軀干三者緊密結合面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只要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就可使動作在做弧線運動時有了一定的依據。
比如在練架式時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之處,就可依據纏絲的規(guī)律調整肢體以求得順隨。
總之掌握了身肢放長和螺旋運動,就是掌握了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這兩種方法掌握越好,陳式拳的剛柔勁質量就越高,越具推毀力。
綜上所述,要掌握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必須首先弄明白剛與柔的正確含義,必須在身肢放長產生彈性和螺旋運動的纏絲勁上下功夫,要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結合實踐去掌握。
總之,我認為要想練好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必須按下列步驟進行練習。
第一、在學習拳架的初期要先化去原有的僵勁,越松柔越好,應多體會放松后的沉感,這段時間一般要1至2年,而且時間越長相對身體上的僵掘勁除去得越徹底。
第二、周身練到綿軟后,就可以進行具體地練習全身的放長,以練習剛勁為主。
第三、行氣用柔,落點為剛,此時應在剛柔的劃分上下功夫。
第四、心意結合神氣的忽隱忽顯和呼吸的配合,是太極對于剛柔變換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