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春釣拋竿,提竿動作要小,特別是釣淺水,動作過猛極易被魚發(fā)現(xiàn),也要盡量避免發(fā)出聲響,少走動,不說話,保持釣場安靜。
三是守釣和走釣結(jié)合,如果在一處釣不到魚或釣獲較少,可及時走釣提高上魚率。
六、其他
俗話說“春捂秋凍”,特別是老年人春釣時一定要多穿一些,如果天氣熱了可以脫下,尤其要注意盡量穿暖和的鞋。腳下不冷身不寒,可以避免感冒和其他疾病的發(fā)生。另外還要注意飲食,盡量用保溫飯盒帶熱飯、熱菜。
春季垂釣與水溫的關(guān)系
春,尤其是早春,氣溫、水溫、地溫都低,如果釣魚不跟著水溫走,是難有所收獲的。因為魚類是生活在水中的變溫動物,其體溫隨著環(huán)境水溫而變,二者相差僅0.5℃~1℃,只有魚的體溫在適溫范圍內(nèi)與水溫保持一致,魚兒才能正常活動與攝食。
不同魚種有不同的適溫范圍,當水溫隨著氣溫升降時,小則影響魚的活動與進食能力。大幅度升降就會導致魚類被動地進行生理性體溫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中一般不活動不進食,假如升降的幅度超過了該魚種的適溫能力時,其新陳代謝率很低,往往蟄伏水底,以靜養(yǎng)生,即使鉤餌落在它的嘴邊也會“金口難開”。
魚在水中的天然食物是同水溫緊密相連的,水溫過低時,水生動植物(水草、藻類、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等)的生長與繁殖受到抑制,魚的食物來源和進食欲望受到影響,當然也會影響垂釣效果。釣魚實踐證明,在影響魚類生活的水溫、溶氧量、食物源和環(huán)境干擾諸因素中,水溫的高低是重要的因素。
水溫變化對魚類的各種生理活動會產(chǎn)生非常強烈的影響。我們在隆冬和盛夏釣不到魚,主要原因是水溫過低或過高。早春和晚秋魚難釣,主要原因也是水溫偏低。由此可見,不僅春釣要跟著水溫走,在其它季節(jié)里釣也要跟著水溫走。跟著水溫走,就是跟著魚的適溫能力和進食能力走,只有這樣同魚的生理機能保持一致,釣魚才能取得相應(yīng)的效果。
那么,如何跟著水溫走呢?以春釣來說,首先要將本地區(qū)五天波動平均氣溫值同所釣對象魚的適溫范圍比較,如鯽魚15℃~28℃食欲旺盛,5℃~15℃和30℃以上欠佳,4℃以下基本上不進食。
第一
由于氣候決定氣溫,氣溫影響水溫,水溫的升降比氣溫滯后,且當日高水溫低于高氣溫,所以,在氣溫5℃~18℃上下釣鯽魚是可行的,而釣鯉魚則要等低水溫上升到8℃以上才能見效。如果釣喜高溫不耐低溫的草、鰱、鳙等魚種,則要等到仲春以后水溫進一步升高才會有更多的魚獲量。
上面說的情況是指湖、庫、河、溪等自然水域。如果在魚兒密度大的養(yǎng)殖場釣,水溫再低一點也會有魚上鉤。
第二
其次,由于晴天和陰雨天日夜溫差不同,不同水情(深、淺、大、小、靜、流、有草與無草)接受陽光輻射程度不同,水溫回升時間有差距,春釣跟著水溫走,必須選擇水溫回升快的釣場和釣位,才能立竿見影。
通常淺水、靜水、小水面的釣場比深水、流水、大水面的釣場水溫回升早1~2個節(jié)氣(即半月至一個月左右)。同一釣場陽岸比陰岸水溫高,故陽岸頻頻上魚時,陰岸的魚漂往往如板上釘釘。尤其是有水草和陽光的淺灘,水溫回升快,水生昆蟲隨之滋生,魚類趨溫、趨氧、趨食而至,故釣草灘是佳選擇。
由于春天水溫不高,溶氧量不足的矛盾不突出,無風時或避風處水溫稍高,避風釣往往比迎風釣效果好。如果找到了有泉眼和水下暖流的地方作釣點,常能獲得意外的收獲。上述種種都是春釣跟著水溫走的好去處,有選擇地施釣,必然心想事成。
第三
由于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遠近和晝夜長短不同,以及陽光從斜射變?yōu)橹鄙涫莻€漸進的過程,同樣是春光明媚、氣溫宜人的10℃~22℃的春天,前后水溫有別,魚類適溫反應(yīng)不同,我們跟著水溫走的措施、做法也要靈活多變,不能拘泥于一種模式,魚類很少活動與攝食。
1)晴天10℃~15℃時
選陽岸水深2米多的釣點為好,有水草、樹叢和涌泉處更佳。
2)驚蟄至春分階段屬于仲春
氣溫水溫明顯回升,魚兒比較活躍,產(chǎn)卵后腹中空空,進食欲望強烈,進入全年垂釣的第一個黃金釣期,全天出釣,往往鯽鯉雙豐收。
3)清明至谷雨階段屬于暮春
氣溫水溫較高,中原地區(qū)多在12℃~27℃,除鰱、鳙外其它溫水性魚類胃口大開,近岸遠岸都有魚上鉤,和風送爽下小雨時水中溶氧量充足,上魚率更高,正是春釣跟著水溫走的大好時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出釣,定會高興而去,滿載而歸。
結(jié)語:上面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春季釣魚的相關(guān)技巧,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對于春季釣魚技巧是不是更加了解了呢,春季釣魚一定要掌握好相應(yīng)的釣魚時間,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情況,釣魚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