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茶道知識你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的茶道文化—唐宋煎茶道,給大家介紹煎茶道的茶藝與發(fā)展,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茶道知識
茶道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guī)律、萬物的本質(zhì)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于“三教合一”。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后產(chǎn)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茶藝是苛道的基礎(chǔ),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后。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見杜育《荈賦》,還遠未完善。晉、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
中唐以后,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jīng)》,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chǔ)。又經(jīng)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志著“泡茶道”的誕生。
中國古代沒有茶道專著,有關(guān)茶道的內(nèi)容散見于各種茶書及茶詩文繪畫中。下面是從古代茶書及茶詩文的東鱗西爪中,筆者所披尋出的中國茶道形成與發(fā)展的脈絡(luò)。
煎茶道茶藝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時,陸羽《茶經(jīng)》始有詳細記載。《茶經(jīng)》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經(jīng)修訂,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恫杞?jīng)》問世,標志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誕筠撰《采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