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茶道的起源地并且是在很早之前就已經(jīng)有比較完善的茶道文化的存在的,而現(xiàn)在中國人喝茶也是一件比較平常的事情,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道教對中國茶道的深刻影響、中國茶道的茶道精神以及茶道的程序,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茶道。
道教對中國茶道有深刻影響
說到道教,人們數(shù)顯想到的就是老子之后便會是主要的思想無為而治,但是道教對于我國的茶道也是有深刻的影響的,下面小編就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道教茶道
道教茶道強調(diào)“道法自然”,飲茶以自然為美,動靜成宜。動如行云流水,靜如山岳屹立,笑如春花自信,言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yīng)發(fā)自自然任由心性,不造作。“道法自然”,就要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在飲茶中,心情得到完全釋放,心境超越塵世,清靜、恬淡、空寂、無為,心靈隨茶香飄逸,情緒隨茶韻寧謐。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升華到“悟道”“無我”的境界。
道教品茶
道教品茶崇尚貴生、樂生、養(yǎng)生、延生、長生,但已經(jīng)消泯了任何的功利,自然虛寂,與道合一,這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在茶道中的反映,也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品茶無我,我是清茗、清茗即我、茗我合一。高境界的茶道就是物我兩忘,道教茶道是人類自我超越,突破物我境界,自然化人,人化自然,是高的理想境界。
“坐忘”是老莊思想的精髓,道教為使茶道達到“致虛極、安靜篤”的境界,提出“坐忘”的致靜法門。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品茶“四諦”(和、靜、怡、真)之一,正是受道教思想的影響。要使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絲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一念不起的空靈境界,就得修煉“坐忘”法門,忘掉自我與自我有關(guān)的一切。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品茶便是靜心的品茶,享受那一份清芳愜意,而非借品茶會客接友而言其他。
道教不拘于名教,純?nèi)巫匀唬瑫邕_逍遙的處事態(tài)度正是中國茶道的處事之道
道教不拘于名教,純?nèi)巫匀?,曠達逍遙的處事態(tài)度正是中國茶道的處事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并非是從肉體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高追求,在道教貴生、樂生、養(yǎng)生、延生、長生思想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yǎng)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yǎng)生的功能。
這在道教詩詞中有明確的表現(xiàn)。如馬鈺的詞《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這里的品茶已經(jīng)具有了清潔身心的倫理功能和增加道法的功能。南宋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diào)歌頭·詠茶》一詞中更為絕妙:“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這首詞描繪出了茶道的全部過程。
一是選茶,茶葉是綠茶,是當年初春雨后早晨剛采摘的新茶芽頭并精心制作。二是烹茶,烹茶須提汲山泉,用明火烹煮,茶具則是精致的白甌。三是品茶,品茶須慢啜細咂,切忌牛飲。入口后須含咀絞動舌體后徐徐咽下,在靜中充分釋放嗅覺、觸覺、味覺、感覺器官,悠然品味茶所帶來的美味感覺。四評茶,茶能醒酒,能去倦,能通毛孔,使人有飄然欲仙,身入蓬萊仙境的感覺。詞中將道家練功的過程也巧妙的融入到了品茶的過程中,正所謂“大道無言,品者自得”。由此可見,道教對茶道的深刻影響。
道教與飲茶習(xí)俗的形成
歷史表明,道家或道教與茶的關(guān)系,比儒、佛二教更為久遠。在中國茶文化萌芽期的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時也是老莊思想大行其道的時代。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是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信徒為了修道成仙、長生不老,創(chuàng)造了辟谷、吐納、胎息、導(dǎo)引、服餌等修行方法。所謂的服餌,就是通過服食藥餌來攝生養(yǎng)命,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起初,道教服餌以服食金石丹藥為主,然而這一類丹藥須通過鼎爐煉制出來,所采用的原料以金、銀、鉛、汞及各種礦石為主,成本非常之昂貴,且服食的風險很大。草木類藥餌則恰恰與之相反,雖然它的功效沒有金石類藥餌那樣神奇,但是在養(yǎng)生延命方面依然可以達到可觀的效果,于是,真人道士大都改服自然界生長的草木類藥餌。
在道教徒們長期的研究、服食過程中,數(shù)以百計的草木類藥物被道教人士所發(fā)現(xiàn)和認識,包括茶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藥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確證。漢魏六朝的數(shù)百年間,談到茶的功效的典籍很多。如《神農(nóng)食經(jīng)》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時張揖《廣雅》說:“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晉張華《博物志》載:“飲真茶令人少眠。”華陀《食論》言:“苦茶久服,益意思。”上述數(shù)則史料大都是從醫(yī)學(xué)的角度來談?wù)摬璧乃幮У?認為飲茶之功效包括有力悅志、令人不眠、增進思維及醒酒等。
由此表明人們對茶作用于人精神的功效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種背景下,道教對茶這種用作服食的神奇植物寄予相當大的希望,把茶視作輕身換骨、羽化成仙的“上藥”,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如《壺居士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陶弘景《雜錄》稱:“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天臺記》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