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中醫(yī)里治病的關鍵,人體的穴位多集中在神經(jīng)末梢與血管較多的地方,也就是我們的皮表。
按摩或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可以調理身體機能和激發(fā)人體的氣血,起到祛邪扶正、治病、防病、保健、長壽的作用。
所以,穴位按摩不局限于治病作用。雖然中醫(yī)里按摩的方法多達8種,但是我們自己操作起來,可以采用“搓”的按摩方法。
第一,搓印堂穴
累了、困了,我們習慣于搓一搓臉部、捏一捏鼻梁。搓揉面部神經(jīng)不僅可以舒緩疲勞,還有防感冒、抗皮膚衰老和改善眼睛疲勞的作用。
印堂穴,在兩眉中間,我們常說的“印堂發(fā)黑”指的就是這個印堂。
刺激這個穴位有明目、通鼻竅、疏風清熱、寧心安神的作用。
所以,眼睛干澀、困了、感冒頭痛、心煩意亂時,都要搓揉這個穴位。
方法:用雙手的拇指,從眉頭開始,交替向上推至發(fā)際線,額頭皮膚微微發(fā)紅好。
第二,搓手臂
發(fā)燒是令人頭痛的一件事,尤其是兒童發(fā)燒,總是反復,如果身邊沒有退燒藥,不妨試試按摩退燒。
在醫(yī)學上,將手心向上時靠近拇指的一側手臂稱為撓側,靠近小指的一側為尺側。
推三關:在手臂的橈側,從手腕處到肘,形成一條直線。用拇指從手腕推至肘部,次數(shù)100-300次,中醫(yī)上稱為推三關。對風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四肢寒冷同樣有作用。
推六腑:從手腕尺側一直推至肘部,次數(shù)100-300次,稱之為推六腑,主治高熱、昏迷、抽搐等。
3.搓胸口
人的情緒有時候起伏比較大,并且容易氣悶。想要平復情緒,可與按摩的膻中穴。膻中穴在人體正中線上,兩個乳頭的中間點。
當氣悶、氣郁,皮膚無法發(fā)泄的時候,可以用手掌的一側從上至下搓。
當出現(xiàn)心慌意亂、神志不清、心悸、呼吸困難時,也可以揉按胸口50-100次。
4.搓腰眼
中醫(yī)說?腎喜暖惡寒?,而常按腰眼部,能“溫煦腎炎、暢達氣血”。
將雙手掌心自然的放在后腰靠近脊柱,上下搓動,便能對腰眼按摩,有補腎、強腎、延年益壽作用。還可以緩解腰酸、腰痛、腰部寒涼等。
5.搓手足
經(jīng)常搓一搓手腳有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的作用。同時,促進手足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干裂、粗糙問題。
相傳,大學士蘇東坡酷愛搓“井穴”,而“井穴”也就是涌泉穴。蜷腳時,腳底前端的凹陷處就是它。蘇東坡曾為涌泉穴賦詩,認為搓足心是為了“明雙目”。
所以,足底按摩受到歷代醫(yī)學大家的推崇,藥王孫思邈的長壽秘訣之一,便是每天按摩足底,尤其是涌泉穴。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yǎng)生堂所有,未經(jīng)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