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內(nèi)氣,除了“懂”和“練”,還要“悟”。太極拳理博大精深,含蓄深沉。但是,自古人創(chuàng)拳以來大多以口授為主.傳至近代才有文字記載,更談不上音像實錄.所以,其中深刻的內(nèi)涵,很難完全確切表達。即使學者能全面接觸拳理.但各自理解體會不同.也會事倍功半。因此,“悟”就顯得特別重要。太極拳講究以意練氣.這個意,本身就是一種感悟。
練習太極拳要按照體能順序,經(jīng)過五個階段:即“架”“意”“勁”“氣”“靈”。
一、 架
這個階段.從初學開始,就要認認真真地學好每一個動作,認認真真地盤架子。高低、上下、虛實、大小、路線,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絲不茍做到位。通過此階段練習,使腿勁、腰勁、臂力都有顯著提高.使腿勁、腰勁、臂力都適應太極拳套路的緩慢、旋轉(zhuǎn)、發(fā)力要求。練習太極拳,若腿勁、腰勁、臂力練不出來,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講的諸多要求,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定式下沉、襠走下弧等等。如果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求就無從談起。
二.意
在拳架成熟之后.重點要轉(zhuǎn)向練“意”。陳鑫在拳譜中指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fā)謂之意。”練意.要特別注重擯棄雜念,意念集中。首先要平心靜氣,絕不可心猿意馬。“意念集中”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反復鍛煉。拳譜云:”如人平心靜氣則手法身法自然端正。”此時,要從第一階段的注重架勢轉(zhuǎn)向注重練拳路線。
三、勁
太極拳首先是一種拳,是拳就要講勁。只不過太極拳的勁.不是僵勁、拙勁、直勁,而是柔勁、化勁、掤勁、粘勁、隨勁,總之是旋轉(zhuǎn)中的螺旋纏絲勁。陳鑫提出“太極拳纏絲法也”。所以正確掌握了行拳路線之后,就要在意念的帶領下,按照行拳路線反復盤架子.下大功夫練好纏絲勁。久而久之,全身就會貫通一致,就會“周身一家”,就會“一動無有不動”,就會“渾身俱是纏絲勁”,就會“其勁發(fā)于動,入于骨縫,外達于肌膚”。
四、氣
全身勁路通順之后,就要練好氣。由于在上一階段注重了意的源頭一一“腰隙”的鍛煉.以命門穴為核心的兩腰眼不斷調(diào)節(jié)虛實.進而帶動小腹不斷隨動。如此久練,會使小腹充實而內(nèi)轉(zhuǎn).此時.就出現(xiàn)了“丹田內(nèi)轉(zhuǎn)”。這個丹田內(nèi)轉(zhuǎn)與動作相配合,人們常常會覺得丹田氣在運動,而且運到了四肢百骸。到了這個階段.練拳者會將意念聚集于丹田,并以丹田內(nèi)轉(zhuǎn)為核心去帶動周身的纏絲勁。練到此時.才會覺得“氣”上身了。
五、靈
太極拳之所以稍一搭手就能將人發(fā)出.主要是依靠四個要素:反應能力、支點、慣性和重力加速度。對方來力時,首先要抽取對方力的支點.再加以旋轉(zhuǎn),順著對方力的慣性,向著對方力的方向加力。對方的力因為沒了支點,再加上慣性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就會將對方摔出,即”四兩撥千斤”。這里的抽取對方力的支點、順著對方力的方向加力.主要依靠反應能力.這個反應能力就是“靈”。
練拳過程中.在具備了前四層功夫之后.就具備了“周身輕靈“的基礎。此時,要在練拳路的同時全力投入推手鍛煉.依此練出“聽”勁、“化”勁和“靈”勁。“靈”勁的鍛煉.非一日一年之功,要常年堅持,太極拳博大精深,內(nèi)涵極廣。非—人一事一論能概括的。況—人一身一太極,雖功成者甚多,但各有千秋。
結(jié)語: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于太極拳,這一內(nèi)家拳的內(nèi)氣掌握應該有了一定的認識,氣,就是意念調(diào)節(jié)人體產(chǎn)生的流動感,希望大家認真體會,不要只是把太極當做一種太極操來練習,主要的還是要體會太極拳的內(nèi)氣鍛煉。